历程
第1届播放设备展(当时名称)于1965年(昭和40年)秋季在东京•虎之门的发明会馆拉开序幕。此届展会由社团法人日本民间放送联盟(民放联)发起,作为与第2届民放 技术报告会共同举办的联合展会,共有12家展商参展。
第2届(1966年)由民放联和电子机械工业会(现: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联合举办;第3届(1967年)起,会场迁至当时新建的东京•北之丸的科学技术馆;第4届由电子机械工业会主办、日本电子展览协会管理,民放联则作为赞助单位协办。
之后自第10届(1974年)起,日本广播协会(NHK)也加入赞助单位行列,使这场以播放设备用户为目标人群的专业展会倍受关注,从此奠定了在日本国内展会中的地位。
第11届(1975年)展会是一场特殊展会,当时联合展出的“播放前景 - 电视多重播放”的公开实验备受瞩目;第13届(1977年)起,展商及参观者数量均急剧上升;第14届(1978年)起,来自海外的展商及参观者也开始不断增加。
第18届起(1982年)会场迁至东京•平和岛的东京流通中心,展区规模达科学技术馆的2.5倍。此外,随着海外参观者的不断增加,展会以会场迁址为契机,将展会名称改为现在的“国际播放设备展(Inter BEE)”。
近年来,由专业音响、播放相关设备、相机•VTR•演播装置这三大部门构成的展示部门使展会的专业性更加鲜明。由此,展会的参展范围由广播局逐渐延伸至软件制作公司、CATV相关单位、公共设施、播放设备输入公司等各大领域。
第21届(1985年)起会场迁至东京•池袋阳光城的会议中心Tokyo,展区规模达13,000平方米。同时,展商数量已超过250家,作为一场国际性展会逐渐享誉海内外。这个时期起开始推出各种新颖对策,其中包括发行播放设备产品目录集、开展国际研讨会等活动、导入参观者全面登录制度等。
第26届(1990年)起,会场迁至现在的幕张国际会展中心,展区规模达20,000平方米,之后以约每5年增加1个展厅的速度不断扩大展区规模。第34届(1998年)起,参观者人数已超出3万人,作为一场播放设备专业领域的展会,在国际展会中已跻身于美国NAB、欧洲IBC的同等地位。
第36届(2000年)起,由BS开始的播放业数码化进程为播放行业带来了一场巨大变革,各种数码设备提案层出不穷,对播放行业及其周边行业的发展、以及创造新的商机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第43届(2007年)起,为了将展会范围扩展到播放以外的媒体领域,展会名称开始全面采用“Inter BEE”,同时启动“Inter BEE online”,通过文字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展会的参展信息或新闻报道、会场采访报告等,由此加强网站的信息发布功能。这一年的参观者人数超过3万5,000人,成为一场以播放行业为中心的广大媒体相关人员欢聚一堂的盛会。
第45届(2009年)展会中新设专业照明部门,由此不但为寻求影像与照明共同合作的人群提供了交流良机,同时也扩大了参展领域,使展商数量首次超过了800家。
第46届(2010年)起积极接近亚洲市场,将这一年的韩国年度计划作为起点,实施每年选定特定国家•地区、招揽该地用户到场的对策,由此进一步吸引当地企业来馆参展。
在全面实现(东北3县除外)地面数字播放的2011年举办的第47届展会中新设了跨媒体部门,该部门汇集了运用模拟信号停播后波段的新媒体开发动向、播放数字内容以外的商务应用提案等各种信息,由此希望将展会发展成为一场覆盖IP TV、Mobile TV、数字标牌、数字影院、3D、数字内容等领域的媒体综合展会。
展现世界最尖端技术的Inter BEE将根据专业需求,放眼海内外市场,及时且准确地向目标人群发布行业信息,努力为广大展商及参观者提供一个高效且有价值的信息交流及创造商机的场所。